初中课外文言文练习(一)含答案
日期:2025-07-14 09:29 点击:
初中课外文言文练习(一)
1.闽中有带鱼
[明]谢肇淛
闽有带鱼,长丈余,无鳞而腥,诸鱼中最贱者,献客不以登俎①。然中人之家,用油沃煎,亦甚馨洁。尝有一监司,因公事过午归,馁甚,道傍闻香气甚烈,问何物,左右以带鱼对,立命往民家取已煎者至宅啖②之,大称善,且怒往者之不市也。自是每饭必欲得之,去闽数载,犹思之不置。人之嗜好无常如此。吴江顾道行先生亦嗜闽所作带鱼鲊,遇闽人辄索,而闽人贱视此味,常无以应之也。
(选自《五杂组》,题另加)
【注释】①不以登俎(zǔ):意为上不了台面。②啖(dàn):吃。
1.文中画直线句的停顿,正确的一项是( )。
A.立命往民家取已煎者 / 至宅啖之 B.立命往民家取 / 已煎者至宅啖之
C.立命 / 往民家取已煎者至宅啖之 D.立命往 / 民家取已煎者至宅啖之
2.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。
自是每饭必欲得之,去闽数载,犹思之不置。3.“闽人轻贱的带鱼,监司却念念不忘,这说明什么道理?”请你谈谈自己的思考。
答案:
1.A
2.示例:从此每顿饭必想着吃煎带鱼,离开闽地许多年,仍然想着煎带鱼(心中)放不下。
3.示例:人对事物的嗜好与其贵贱无关。
翻译:
闽地有一种带鱼,长约一丈多,没有鳞甲,味道很腥,是众多鱼类中价格最便宜的,招待客人上不了台面。但是普通人家,用油煎着吃,也还是芳香扑鼻的。曾经有一个监司,因为公事过了中午才回家,饿得很,在道路边闻到很浓的香气,问是什么东西,旁边的人回答说是带鱼。监司立刻让人前往百姓家取已煎好的带鱼,送到家里来吃,大称味道好,并且恼怒以前为什么不给他买。从此每顿饭必想着吃煎带鱼,离开闽地许多年,仍然想着煎带鱼(心中)放不下。一个人对事物的嗜好很少有像这样的。吴江顾道行先生也喜欢吃闽地所做的腌带鱼,遇到闽人就索要,但闽地的人轻视这种食品,常常没有人回应他。
2.曹绍夔①捉“怪”
洛阳有僧,房中有罄②,日夜辄自鸣。僧以为怪,惧而成疾。求术士百方禁之,终不能已。绍夔与僧善,来问疾,僧俱以告,俄,击斋钟,罄复作声。绍夔笑曰:“明日可设盛馔③,
当为除之。”僧虽不信绍夔言,然冀其有效,乃具馔以待之。夔食讫,出怀中锉,锉罄数处,其响遂绝。
僧苦问其所以,绍夔云:“此罄与钟律合,
击彼此应。”僧大喜,其疾亦愈。
【注释】①曹绍夔(kuí):人名。②罄(qìng):此处指一种打击乐器,通“磬”“馨”。③馔(zhuàn):食物,多指美食。④锉(cuò):用钢制成的磨钢、铁、竹、木等的工具。
1.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。
(1)绍夔与僧
善( ) (2)然冀其有效( )
2.对文中画线句的理解,最恰当的一项是( )。
A.和尚因此愁苦地追问曹绍夔 B.和尚因此一再地追问曹绍夔
C.和尚愁苦地追问响声消失的原因 D.和尚一再地追问响声消失的原因
3.文章标题中的“怪”指的是“ ”,“怪”产生的原因是
,曹绍夔捉“怪”的故事启示我们: 。
答案:
1.(1)友好,亲善,关系好 (2)效果
2.D
3.房中有罄,日夜辄自鸣;罄与钟律合,击彼此应(罄与钟的频率相同,敲击了钟就会引起罄的共鸣);对生活中的一些怪现象不要迷信,要用科学的精神去探究。
翻译:
洛阳有个和尚,他的屋里有个罄钟,每天时常自动地发出声音。和尚认为这件事是奇怪的,害怕得生病了。寻求有法术的人使用各种方法来禁止罄鸣响,最终也不能使(它)停止。曹绍夔与和尚很友好,来探望他的病,和尚就把事情全告诉了他。一会儿,(庙里敲)击打斋钟,罄也跟着自鸣。曹绍夔笑着对和尚说:“明天可安排好饭好菜,我会为你解除这个烦恼。”和尚虽然不相信他的话,但仍希望他的方法有效,便准备了丰盛的饭菜来招待他。曹绍夔吃完之后,从袖中抽出一把锉刀,在罄钟上几个地方锉了几下,罄钟就不再响了。和尚一再地追问声音消失的原因,曹绍说:“这个罄钟和斋钟振动的频率相同,敲击斋钟这个罄钟就相应响了起来。”和尚很高兴,他的病也1好了。
3.疑人窃履
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,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,楚人不知也。适使其仆市履于肆,仆私①其直而以窃履进②,楚人不知也。他日,友人来过,见其履在楚人之足,大骇曰:“吾固疑之,果然窃吾履。”遂与之绝。逾年而事暴③,友人踵④楚人之门,而悔谢曰:“吾不能知子,而缪⑤以疑子,吾之罪也。请为以如初。”
(选自《历代寓言大观》)
【注释】①私:贪图,占有。②进:奉上,呈上。③暴:露,显露。④踵:至,亲到。踵门:亲自登门。⑤缪:同“谬”,错误,荒谬。
1.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。
(1)适使其仆
市履于肆
( ) (2)而悔
谢曰
( )
2.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。
吾固疑之,果然窃吾履。3.联系文章内容,你认为友人是怎样一个人?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加以评价。
答案:
1.(1)买 (2)道歉
2.我本来就怀疑你,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。
3.友人首先是一个武断、率直的人,对怀疑的事情不加核实,误会了朋友;同时他又是一个知错就改、果断率真的人,发现错误后坦诚认错,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努力认清真相,发现错误后也要勇于承认和改正。
翻译:
从前楚国有个人夜宿在朋友家里,他的仆人偷了他的朋友的鞋子回来楚国人不知道。恰好他让仆人到鞋店里买鞋,什人私自占有了买鞋的钱,把偷来的鞋子交给他,楚国人也不知道。有一天,他的朋友来拜访他,看见自己的鞋子穿在楚国人的脚上,很惊讶,说:“我本来就怀疑你,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子。”于是和他断绝了联系。过了几年事情暴露,朋友来到楚国人的家里,向他道歉说:“我不够了解你,却错误地怀疑你,这是我的过错,请让我们和好如初吧。”
4.士人好古物
秦有一士人,酷好古物,价虽贵,必求之。一日,或携败席而告之曰:“此昔鲁哀公命孔子所坐之席也。”士大惬意,以为古,遂以附郭①之田易之。逾时,又有持古杖以售,曰:“吾此杖乃太王②去邠③所操之箠④也。”士倾家资与之。既而,又有持朽碗一只,曰:“此碗乃舜作。”士愈以为远,遂虚所居之宅而予之。三器既得,而田舍资用尽去,无以致衣食,好古之心,终未忍舍三器。于是披哀公之席,持太王之杖,执舜作之碗,行乞于市。
【注释】①附郭:靠近城墙边。②太王:周文王的祖父。③邠(bīn):古国名。④箠(chuí):杖。
1.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。
(1)遂以附郭之田
易之
( ) (2)无以
致衣食
( )
2.秦士“行乞于市”的原因有:(1)
;(2) 。(用原文语句回答)
3.下列所述本故事给我们的启示不恰当的一项是( )
A.练好眼光不盲从 B.能知节制不任性
C.为人慷慨不吝啬 D.及时醒悟不固执
答案:
1.(1)交换 (2)取得,得到
2.(1)酷好古物,价虽贵,必求之;(2)田舍资用尽去,无以致衣食
3.C
翻译:
秦朝有个士人,酷爱古代的东西,即使价格再高,也一定要买回来。一天,一个人带着一块破席来告诉他说:“这是以前鲁哀公让孔子坐的席。”士人心中大喜,认为这是难得的古物,就用靠近城墙的田地交换它。过了些时候,又有一个人手持一把古杖来卖给他,说:“我这把古杖是太王离开邠地时所持的手杖。”士人就倾尽家中资财买了下来。没过多久,又有一个人拿着一只朽烂的碗,对士人说:“这只碗是舜帝所造。”士人认为这个古物年代更加久远,于是就把正住着的宅院给了卖碗的人。三件古物到手,士人的田地、房屋等资产都用尽了,没有什么用来吃饱穿暖,然而好古之心却使他始终不忍丢弃这三样“古物”。于是,士人就披上“哀公之席”,拿着“太王之杖”,捧着“舜帝之碗”,沿街乞讨。
5.牛头马肉
灵公①好妇人而丈夫饰②者,国人尽服之。公使吏禁之。曰:“女子而男子饰者,裂③其衣,断其带。”裂衣断带,相望而不止。晏子见,公问曰:“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,裂断其衣带,相望而不止者,何也?”晏子对曰:“君使服之于内④,而禁之于外,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。公何以不使内勿服,则外莫敢为也。”公曰:“善。”使内勿服,不逾⑤月而国莫之服⑥。
(选自《晏子春秋·内篇杂下)
【注释】①灵公:齐灵公,公元前581—554年在位。②饰:服饰,装饰。③裂:作动词,撕破,撕毁。④内:内宫。⑤逾:越,过。⑥莫之服:即“莫服之”。之,代指“男子饰”。
1.下列划分朗读节奏正确的是( )
A.寡人使吏 / 禁女子而男子饰 B.寡人 / 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
C.寡人使吏禁女子 / 而男子饰 D.寡人使 / 吏禁女子而男子饰
2.解释文中加点词语。
(1)国人尽
服之
( ) (2)相望而不止( )
3.翻译下列句子。
(1)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。
(2)不逾月而国莫之服。4.全国女扮男装的事屡禁不止,齐灵王非??嗄?,晏子为他出了一个什么主意?理由是什么?(用自己的话说)
5.读完本文后,你觉得它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?
答案:
1.A
2.(1)穿 (2)停止
3.(1)这好比肉店门口高悬牛头的招牌,而里面卖的却是马肉。
(2)不到一个月,果然全国便没有人再敢女扮男装了。
4.首先禁止内宫女扮男装,然后再禁止宫外女扮男装。因为上导下行,内外统一,臣民心服口服,自然效仿。
5.欲行禁令,必先以身作则,言行一致。
翻译:
齐灵公喜欢内宫的妇女女扮男装,全国妇女都穿起男服来。齐灵公使官吏禁止,下令说:“凡是女扮男装的,一律撕毁所穿衣服,扯断所系带子。”然而,尽管人们亲眼看到有人受罚,女扮男装的风气还是没有停止。晏子进见齐灵公问道:“我让官吏严禁国中女扮男装,还下令毁掉她们的衣带,这一切人们都亲眼所见,为什么还禁止不了呢?"晏子回答说:“您允许内宫女扮男装,却对外禁止,这好比肉店门口高悬牛头的招牌,而里面卖的却是马肉您为什么不首先禁止内宫女扮男装呢?那样,外面的人就不敢犯了。”齐灵公听了,说:“好。”于是,下令禁止宫中女扮男装。不到一个月,果然全国便没有人再敢女扮男装了。